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科研成果

优质短块状紫山药新品种--苏蓣1号、苏蓣2号

来源: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时间:2016-02-19 作者:管理员

 

苏蓣1号、苏蓣2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联合,以“浙江紫莳药”系统选育或辐射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短块状紫山药新品种,2015年12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十九次会议鉴定通过(鉴定编号:苏鉴蓣201501、201502)。
一、苏蓣1号
1、品种来源与类型:‘浙江台州紫莳药’地方农家品种经系统选育而成,属于块状山药品种。
2、试验产量水平:2014年参加江苏省山药品种鉴定试验,平均单产最高,为2528.1/亩,在沿江地区三个试验点表现均最好,生产试验中该品种单产第二,平均为2132kg/亩;2015年参加江苏省山药品种鉴定试验,平均单产最高,为1354kg/亩,
3、品种特征特性:生育期中等偏迟,平均为155天;该品种出苗较早,苗势较强,中后期长势稳健,营养生长较大,不结零余子,耐涝渍能力强;单株结薯2个左右,块茎表皮紫褐色,肉紫色,色泽鲜艳,块茎长度25cm左右,周长20cm左右,重量1.0kg左右,单产可达2000 kg/亩以上,属于粗短块状山药。该品种折干率达到23%,属粉质山药;花青素含量9.28‰,可作花青素源食品食用;山药皂苷含量达到1.51%,高于一般栽培山药;但可溶性糖含量偏低。
4、适宜种植范围:该品种在沿江地区试验点表现最好,在徐州试验点表现也不俗,适宜全省推广,优先推荐在沿江地区推广应用,也可以在苏北产区推广。
5、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在江苏省种植,要选择具有抗旱和排涝条件、土质疏松的田块种植;适宜种植密度2500~3000株/亩;应用起垄栽培,实行以有机肥为主的施肥技术,注意田间除草、防病治虫、旱灌涝排等管理,确保该品种高产优质高效。
二、苏蓣2号
1、品种来源与类型:以‘浙江太湖紫莳药’经辐射育种的方法,于2013年育成,属中晚熟紫色短块状山药品种。
2、试验产量水平:2014-2015年参加省山药新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796.5公斤,比对照浙江紫莳药增产86.95%;同时参加省山药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单产排第2位
3、品种特征特性:生育期中等偏迟,平均160-180天。苗势壮。块茎长纺锤形,表皮褐色,肉质柔滑,紫色,块茎肥大。块茎直径4-6厘米、长20-28厘米,单株结3-5块,单株块茎重1.0-1.2公斤,少结零余子。折干率28%,淀粉20.9%,属粉质山药。花青素7.27‰,多糖5.1%,山药皂苷2.14%。轻感山药炭疽病,抗病指数2.8,耐涝、耐渍能力强。
4、适宜种植范围:适宜江苏省山药主产区,尤其是苏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区机械化种植
5、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该品种以块茎作种薯,一般在4月中旬(谷雨前后)播种,亩用种量130公斤左右,一般播种后40-45天出苗。
(2)适宜密度:行距85-90厘米,株距25-28厘米,亩密度2800-3000株。
(3)肥水管理:亩施优质腐熟土杂肥3000-5000公斤,腐熟饼肥100-150公斤,氮肥5-10公斤,磷肥10-15公斤,钾肥15-20公斤。
(4)病虫害防治:采用轮作换茬,与薯蓣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并忌种花生、甘薯茬。用轮换定植垄、高支架等方法来减轻病虫危害。化学防治以生物农药和植物药剂为主,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苏公网安备 32039102000183号